【彭山探幽】(十二)兰芷之珍:沅洲麦浪
明代欧阳廉描绘的“彭山十二景”中,有“沅洲麦浪”一景。此处的“沅洲”,即今天的“滟洲”。甚至有一种观点,屈原楚辞中“沅有芷兮澧有兰”的“沅”,就是指彭山脚下澧水之中的沅洲,而非今天的沅水。如明代袁中道在他的《澧游记》中就曾记述:“涉兰江,观于绣水,遂放舟往游彭山。江底有兰,居民常见之者,楚辞所云‘澧有兰’也。过金鸭滩,滩水上拂,奔雷转石,声闻四五里。近山前为沅洲。楚辞所云‘沅有芷’也。舍舟登山,息于祠中。”
(今滟洲湿地)
袁中道(1575—1630),明代文学家,字小修,一作少修,湖广公安(今属湖北)人。他是明代后期著名文学流派“公安派”的领袖之一,与其兄长袁宗道、袁宏道并称“公安三袁”。公安派反对“前七子”和“后七子”的拟古风气,主张“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”,发前人之所未发,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。袁中道于万历四十四年(1616)考中进士,最初授官为徽州府教授,担任的最大官职是吏部郎中。他的文学主张强调性灵,但同时主张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,其作品以散文为优,尤其游记文章能直抒胸臆,文笔明畅;日记多有精粹文笔,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。著有《珂雪斋集》20卷、《袁小修日记》20卷。在当时,袁中道可谓文学泰斗,他游记中的记述自然不可不信。可惜语焉不详,为我们今天留下些许疑惑。
(公安三袁)
所谓“沅洲麦浪”,是游人登上彭峰,北望澧水及澧阳平原所欣赏到的田园牧歌式的人文景观。沅洲,彭山脚下澧水之中的一爿平坦小洲,用今天的工具来度量,东西长约2公里,宽约300米。它是澧水冲出大山,水势变缓后,大量泥沙淤积而形成的肥沃沙洲。除非出现特大洪水,沙洲不会被淹没,所以明代澧州人早就将此开辟为优质农田,每到麦收时节,金灿灿的麦浪迎风翻滚,给人带来一派丰收的喜悦,成为彭山撩人心弦的特有景色。不过,当时的“沅洲麦浪”景观,决非仅仅是“看到一片丰收的麦田”那么简单。澧水之滨的麦熟季节是初夏,这是澧州最美丽的季节。山丰茂而勃发,水丰盈而清澈,地丰收而灵动。当你在阳光明媚之时站上彭山之巅,会看见澧水宽阔的晶莹透亮的河面上,沅洲就像漂浮着的一张巨大的金色绒毯。稍远处澧水对岸的河滩上,牛羊成群,鸥鹭翻飞。再远处的澧州古城,青灰色的房舍鳞次栉比,文庙和遇仙楼高耸其中,金黄和蓝绿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。而作为背景的澧阳平原和逶迤东去的澧水河,岸上农舍簇簇,炊烟袅袅;水上白帆点点,波光粼粼。这一切,会让你心旷神怡,文思涌动。当年的欧阳廉,或许就因此获得灵感而写下“沅洲麦浪”的瑰丽诗篇。
明代方志《澧纪》记载,“澧水入澧州为洲渚者七”,其中的第二个洲渚,即沅洲。澧水由武陵山脉上游逐渐会合茹、溇、渫、温、黄各条支流,进入平原地带后,从新安以下至津市段的兰江水程中,有七个大型洲渚,分别名为福船洲、沅洲、金鸭滩、仙眠洲、白沙洲、牧马洲、二圣滩。现在仍在水中为洲渚的,只剩沅洲、金鸭滩等二、三个,其余的均已成为澧阳大垸的垸内陆地。
《澧纪》对于澧水七大洲渚的位置均有详细记载,注明沅洲“在彭山下”。但在清乾隆十五(1751)年由何璘主修的《直隶澧州志林》里,却记载为:“五马滩,州西十余里,近彭山。”这表明沅洲的名字约在清康乾时期,被官方改为五马滩。现在的澧西还有五马桥地名,即是近邻和对应五马滩的。可是老百姓却似乎并不认可五马滩这个名字,口头上仍称为沅洲。又因“沅”、“滟”读音相近,使“沅”渐渐讹变为“滟”。到清同治六年(1867)澧州文人郭青修编的《孟姜山志》里,就正式将“沅洲”写为“滟洲”:“(孟姜山)西北五十里曰钦山。澧水迳其阴,其中有滟洲,民以蚕桑为业,纨素出焉。其阳有寺,唐大中时建(乾明寺),明季毁于兵,近时重建。”这个记载证明,此处的“滟洲”确定无疑就是《澧纪》所记的“沅洲”。因为与“澧水迳其阴”的钦山,和“其阳有寺,唐大中时建”的乾明寺(即钦山寺)所对应的澧水河中洲渚,自古以来只有一个,即明代麦浪翻滚的“沅洲”。只不过到了清代,已经演变为“蚕桑纨素”的“滟洲”而已。
(彭山脚下的滟洲)
至此,今天澧水河中的滟洲即古代的沅洲,已经确信无疑。但屈原湖湘行吟时的“沅”,是否真正就是这个沅洲呢?袁中道在《澧游记》中说得很肯定,但他并没有说明理由。因此,《直隶澧州志》的修撰者曾经对此提出质疑:“如此则沅为澧中一洲,楚辞不宜对举矣,此小修附会之笔。”它的意思是,按照袁中道(袁小修)的说法,假如楚辞中“沅芷澧兰”的“沅”指的是澧水之沅洲,则在概念上不相称,因此这是袁中道的附会之笔。这种观点,也只是臆测而已。今天,我们也不可能将屈原唤起来问一问:你当时写的“沅”到底是哪里?而且,今人也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去纠结,只要记得一点,那就是彭山脚下的澧水之滨,曾经是屈原流连忘返的地方,他笔下的芳草,曾经是沅洲的一大自然景观。而且,袁小修的观点也许并非“附会之笔”,因为当时“公安派”文学的另一干将、沅水流域的桃源人江盈科,也曾经数次与“三袁”同游澧州,同吟澧诗。而且当时为了应对文学论战,对“三袁”的很多诗文,江盈科都是重要的审读者。袁小修的文中如果有“附会之笔”,或许也就不可能留传到今天。
“公安三袁”生活的时代,澧阳、公安同属上荆南道,道署就设在澧州。因此,他们经常在澧州的山山水水间游历,并在此寻访屈子的足迹。袁中道的《澧游记》2200多字,对澧水的地理特征、对《禹贡》中“导江东至于澧”的辨析、对州城附近各种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等,均有详细的考订与具体的描绘。因此,他关于“沅”的观点,至少可以作为关于屈原“沅芷澧兰”出处非常重要的一说。今天,华诚农业拟于沅洲(滟洲)中段或附近兴建“三袁寻访亭”,纪念小修兄弟们寻访屈子遗迹的故事,以及对于这种观点的传播,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
版权所有:彭山景区 | 华诚集团 CopyRight ©2013- 2020 PengShan All Right Reserved.
技术支持:彭山农旅文创 | 备案号:湘ICP备14009297号-2 可参考操作指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