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播放《彭山之恋》
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生态胜景•大爱彭山
您当前的位置: 主页 > 古十二景
彭山十二景之牧笛孤吹
作者: admin 来源:admin 发布日期:2017-08-15 11:57 查看次数:

【彭山探幽】(二十二)民俗之奇:牧笛孤吹 
文:高守泉


彭山“牧笛孤吹”一景,是借用北宋两位画家朱义、朱莹的《春郊牧归图》、《牧牛图》等画作的意境而命名的。朱义、朱莹均为北宋时期江南人,属于同一个家族。他们两人因事隐居于澧州,靠写意作画以维持生计,其画牛的作品远近闻名。朱义的作品,“常见斜阳芳草,牧笛孤吹,村落荒闲之景,而无市朝奔逐之趣”,为很多人所珍爱。当时朝廷的御藏丹青馆曾收藏他的画作六幅,其中有三幅“牧牛图”、一幅“横笛牧牛图”、一幅“饮牛图”、一幅“乳牛图”。朱莹则以善于画牛马而得名,兼工人物。他的《牧牛图》也极臻其妙。朝廷御馆也收藏了他的画作五幅,其中有四幅“牧牛图”、一幅“牛图”。相传,朱义的《春郊牧归图》和朱莹的《牧牛图》,都以澧州城郊区彭山的景色为背景,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当时澧州城外静谧、安宁与自然和谐的景色。






    但不为一般人所知的是,这些画作的背后,还隐藏着澧州一个自唐、宋时期起就广泛流传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在乾隆朝编印的《直隶澧州志林》及后来各种版本的澧州方志上都有记载:“澧城西北隅内有池,浅而狭。相传昔有牛卧池内,毛皆金色。居民逐之,穿城而出,至彭山大风门前。牛背上有一儿,与凡牧儿戏,夺所持竹筒,溲溺其中,倾之皆成金珠。儿归告其父,追之。至覆船洲,踏一牛迹于石上,至今显然。递追五十里,至山边不见。因即牛穿之穴,为城门。名池曰金牛池。门曰牛穿门,又曰金穿门。所至堰曰金儿堰,山曰牛伏山,以纪异。”

这个记载,显然已经为方志修纂者简裁、改变了很多,不过还是保留了一个重要信息,即回答了澧州城为何有五个城门?那是因为曾经有一头金色的水牛,躺卧在城里的一个小池塘内。被城里人驱赶,就冲垮城墙,逃到彭山大风门前去了。于是人们将这头牛洞穿的城墙缺口修成一个城门,称为“牛穿门”,后来嫌“牛穿门”不怎么好听,又改称“金穿门”。那个金色牛躺卧过的池塘,名为金牛池。至于城里人为何要驱赶卧池之牛?牛穿门为何改为金穿门?彭山大风门前为何有金儿堰等等,则没有交代或交代不清。


民间口传的故事,则将与这头金牛有关的故事讲述得比较清楚:

澧州城西北角的城墙边上,原来有一口池塘,是供城里人挑水吃的饮水堰。因为池塘狭小,池水也很浅,所以人们都非常注意保护水源,不准牲畜下池。一天早上,有小兄妹两人去抬水,刚好舀满一桶水,突然一头金色水牛跑到池塘边,喝水撒尿,然后横卧在池内,而且牛尿还溅进了水桶。小兄妹一看,满池的清水已经变得浑浊不堪了,也只好将溅有牛尿的水往家里抬。走到半路,水桶里出现了黄灿灿的坨坨。围拢来的大人一看,惊呼起来,“金子,金子,是金子!”人们立即呼喊狂奔,又拿来棍棒绳索,涌向池塘,要捉拿卧牛。卧牛受惊,跃出池塘,撞破城墙,望西南逃去,人们紧紧跟在后面追赶。此时,一个小孩儿站在彭山大风门前,吹起牧笛,卧牛听到笛声,飞快地越过澧水,变成一头青色水牛,小儿一步跨上水牛背,继续吹起悠扬的牧笛放牧。

追赶金色牛的人群趟过澧水河,询问小儿金色牛的去向,小儿说进山了。人们按照小儿所指方向继续搜索,但不见踪影。心急的人们转身拉来小儿追问,小儿指着一处山坡,说好像看见牛卧下去了。于是人们认为金牛是钻了山洞,立即组织挖山,挖了好大一个塘子,还是不见牛的影子。人们又来追问小儿,说地方是不是记错了?小儿说没错,要不我再看看。于是,他用笛子一拍那牛,赶它去吃草,又把笛子放下,把用竹竿做的牛鞭插在地上,在挖开的塘子四周查看。突然他说,在这儿。人们赶紧围过来,只见小儿往下一蹲,不见了。



人们惊吓之下,捡起他的笛子,见笛子眼里滚出了金珠子;拔他插下的牛鞭,见竹鞭生了根。后来,澧州人就把那挖出来的池塘叫做金儿堰,把牛鞭插下生根的地方叫插鞭坡,也叫插竹坡。当时人们看到笛子和牛鞭的奇异,立即明白了那青色水牛的来路,马上回头追赶。水牛往西逃去,人们紧追不舍。于是,就有了州志所记载的“至覆船洲,踏一牛迹于石上,至今显然。递追五十里,至山边不见……”的传说故事。

其实,澧州关于金穿门、金牛池、金儿堰、插鞭(竹)坡、牛迹石、牛伏山的传说,本质上是反映了一种农耕文化,是古代澧州人“勤劳致富”朴实心态的反映。很久很久以前,澧州城所在的澧阳平原,就是一个农业生产很发达的地方。6300年前的城头山,已经发掘出灌溉设施齐全的水稻田,已经有饲养牛、猪等家畜的历史。在没有机械化生产的过去,耕牛就是农民的宝贝。有了耕牛,就能成倍成倍地提高生产力,就能致富。在农民眼里,耕牛就是“金牛”,它除了力气大能帮助人们犁田外,牛粪、牛尿也是上好的肥料。但是,靠耕牛致富不可能一夜暴富,必须辛勤劳作,日积月累。如果想不劳而获,巧取豪夺,哪怕紧紧追赶,哪怕掘地三尺,财富也会消弭于无形。这个道理,古代的澧州人是懂得的,它就蕴含在有关金牛的传说之中。然而,这种古训后来还是渐渐被人们淡忘了。追求“一夜暴富”的心态,使不少人红了眼睛,黑了心肠,最终落得鸡飞蛋打。澧州古城的“金穿门”,也在莫名其妙中被改成了“金川门”。《直隶澧州志》的编纂者们曾针对此事发表议论说:“据此则门曰‘牛穿’、‘金穿’,事虽诞而名甚质。后人改曰‘金川’,虽若雅驯,于义无取。”


宋代的隐士朱义、朱莹,或许因为“但见人牛入岭,随之而掘之,莫能及”故事灵感的启迪,才把“牧牛图”画得那么传神。他们也许是有意提醒世人:保持恬淡的心态,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,扎扎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,则人寿年丰。如若定要强追硬抢,必定会一无所得。当时的澧州学正欧阳廉,显然熟谙此中深意,又特爱彭山的自然之美,所以借用“二朱”画作的意境,为自己的彭山写景诗命名,也是祈愿澧州永远有“牧笛孤吹”的安宁吧?

 
  1.  


0
彭山景区
关于我们 | 人才招聘|商务合作|联系我们|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:彭山景区 | 华诚集团 CopyRight ©2013- 2020 PengShan All Right Reserved.

技术支持:彭山农旅文创 | 备案号:湘ICP备14009297号-2 可参考操作指南 |

咨询电话:0736-3254777
餐饮预订:0736-3340333
客房预订:0736-3254777
投诉电话:0736-3325606
救援电话:0736-33257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