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播放《彭山之恋》
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生态胜景•大爱彭山
您当前的位置: 主页 > 禅修文化
祠寺之胜王祠凌空
作者: admin 来源:admin 发布日期:2017-08-15 21:07 查看次数:

祠寺之胜王祠凌空

       追溯起来,彭山及其周边地区,自汉、晋以降,就是九澧乃至于楚湘地区最早、最发达、又最具影响力的儒、释、道祠庙寺观密集之地,也是史称“江南三教开化”辐射之源的一大基地。这里遗存和复修的凌空王祠、钦山古刹、江外疏钟、太白祠楼、梦仙殿宇等建筑,不仅是澧州历史文化传承的部分重要载体,也是今日城市花园、国家地质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支撑,更是澧州地灵人杰的有力见证。走进这座有祠寺之胜的彭山庄园,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浑然对接,领悟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和谐相生的强大魅力。

王祠凌空

        彭山最著名的建筑,无疑是“思王祠”,民间亦称“思王庙”。清代中兴名臣陶澍,曾把彭山与思王祠的形势,描述为“绝巘临江一线横,凌空庙貌矗飞甍”,是再准确而真实不过的写照。

        前面已经讲到,思王祠是彭王李元则去世两三年后,也就是唐永徽六年(655)左右澧州百年大庆时,官民为感念其德政而修建的一所祭祀之祠。

李元则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二子,其母为王才人。他出生于唐武德三年(620),字彝,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弟弟。武德四年,李元则不满两岁时,就被封为荆王。贞观七年(634)十四岁时授豫州刺史,至十七岁时改封彭王,拜受遂州都督。但这时他也许少不更事,犯了朝廷大忌,“寻坐章服奢僭免官”。所谓“章服”,是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;“奢僭”,就是奢侈而超越本分,不合法度。按说唱小说的讲法,就是“偷穿龙袍,冒戴皇冠”。其性质,从重可加以谋逆之罪,从轻而论也可以作为少不更事、违规越制、穿戴奢侈来论责。十七岁的李元则最终受到“免官”的处罚,而且一免就是七年。到贞观十七年(644)他二十四岁时,才重新担任官职,拜为澧州刺史。因为有了前面的挫折,年纪也长大了,李元则在澧州为官时非常用心,《旧唐书》称他“更折节励行,颇著声誉”。《直隶澧州志》则记为“有德政”,是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官。可惜其英年早逝。后来澧州绅民为了纪念他,在虎山兴建王祠,并将虎山更名为彭山。又因为李元则谥号为“思”,此前有彭王之封,故王祠名为“彭思王祠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自秦汉时期起,国人将供奉祖宗牌位的建筑物称为祠堂,而将供奉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统称为祠庙。但祠和庙原是有区别的。供奉神佛或帝王一级人物的才能称为庙;祭祀其它圣贤、忠臣、烈士的建筑物,一般只能称为祠。李元则虽然是王子并封过王,但他并不是帝王,所以思王庙起初称“祠”而不称“庙”。据《湖广图经志书》记载,到了宋代,李元则被追封为“昭应普济王”,所以重修后的彭思王祠,更名为“彭山昭应庙”。重修完成后澧州教授(学官)任续写文章纪念,标题就是《彭山昭应庙记》,宋本的《方舆览胜》则简称它为“彭山庙”。明代万历庚寅年(1590),澧州知州管宗泰再修昭应庙,《大明一统志》、《澧纪》等史志仍旧以“彭思王庙”称之。清代的《直隶澧州志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,则时而称“彭思王庙”,时而称“彭思王祠”。上世纪末澧县人重修的彭山庙,匾额上书写的仍然是“思王祠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一千多年以来,澧州人一直祀奉唐刺史李元则。这其中,既有官方色彩,也有民间色彩。兴建专祠、将祭祀活动列入地方《秩祀志》、在澧州名宦祠内排位第三致祭、政府拨款于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祭祀活动等,都是官府行为。而在民间,老百姓自发的祭祀活动也不断进行。今澧县澧南乡的双荷村,就曾建有思王庙。新州小彭山,也建有庙堂合一的思王殿,同时供奉车胤、李元则的画像。后者后来更名为彭山书堂,但大门口的对联“山思唐刺史;渚祀晋尚书”则经久不变。《大清一统志》还记载:“石门县东有彭山庙,亦祀李元则。”还有澧州古城东边的著名寺庙水月林,亦“内奉思王及观音诸神像”,被百姓视为思王“行祠”,常祭不衰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刺史李元则能世代享受澧州人祭祀?清代嘉庆年间的知州安佩莲道出了其中真谛。他在《倡捐重修水月禅林引》一文中说,澧州人对于李彭思王,虽“于彭山立有专祠,春秋致祭,载在祀典。而水月林亦供思王像,若行祠然,历千余年享祀不忒。盖能御大灾,捍大患,安黎保境,赫声濯灵。其功伟,故其报长,非偶然也。”安佩莲此论,实际上是说澧州人已经把一个好的地方行政长官,神化成一个“能御大灾,捍大患,安黎保境”的神灵。彭思王死后千百年来,确有澧州人遇旱到彭山庙求雨,“祷雨辍应”;遇难到彭山庙烧香,“祈福有灵”。因此彭山祠庙香火长盛不衰,成为澧州名胜中声誉最古老、重修次数最多、百姓崇信最稳固的地方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近年来还有学者指出,彭山思王祠庙,实际上已形成一个令人关注的民俗现象:历朝历代士宦视李元则以德政惠民的楷模而崇奉致祭,祈求官运亨通且善终;世世代代的澧州子民,盼清廉好官治理境域而顶礼膜拜,渴求盛世安宁。所谓“祷雨辍应”、“祈福有灵”,均可视为官民各自依据自身需要表达的一种愿望和民俗。因此,一个官民双方共同信仰尊崇的彭山王祠,实际上已是社会和谐的一个载体和象征。所以彭山祠庙的常兴,也是澧州的福气与兴盛的一个表象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或许正是这个历史的动因,使得1998年洪灾后,在澧县“平垸行洪,移民建镇”的大规划中,彭山思王祠能够纳入县城建设,由滟洲水电管理局修葺一新,成为县内一大旅游景点。

        今人重建的彭山思王祠,占地1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。整座建筑因山造势,布局严谨,高低错落有致,檐檐相连,廊廊相通,颇具明清寺庙风格,甚为雄伟壮观。人们登上山顶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那气势恢宏、红墙绿瓦的山门。山门上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、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张仃先生题写的“彭山思王祠”镏金篆文匾额,使千年王祠生发出厚重古朴的无限魅力。而由原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杜修岳先生撰文、著名书法家刘大林先生书写的抱柱联“澧带原襟,祠领山川皆锦绣;尧风禹业,功成古今共辉煌”,则深刻揭示了王祠的内涵,令人遐思。

        跨过山门,思王祠南北两厢为诗墙。主殿雄踞中间,左右两侧分别立着钟楼、鼓楼。诗墙,是滟电管理局继恢复思王祠之后组织修建的又一大人文景观,共收集古今诗、词、联、画六十余幅。其主要内容,是历代名人对澧州名山佳景、清政神祠的讴歌颂扬,以及澧州民心愿想、奋斗历程的祝福展望。其中收录最早的为诗圣杜甫的五律《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》,其次为明朝吏部尚书李如圭的七律《颂彭思王》。诗墙不仅内容丰富,而且字体形式多样,会历代名家书法之精华。近人中有史穆、邱振中、张海、颜家龙的行书;黄继龄、刘自椟的篆书;段成桂、周旭的隶书等等。

现在,华诚农业正致力于新的规划投资,拟利用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、人文资源,配套完善思王祠景观,包括恢复重建明代原有彭山十二景中之“城头晓角”、“玉井遗芳”,重现王祠的雄风灵气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随着彭山思王祠的进一步恢复重建,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两次驻扎思王祠的历史,也会引发人们的关注。

        1924年11月27日,接受孙中山节制的建国联军第二师第九混成旅旅长贺龙,按川、黔、湘将领军事会议制定的北伐进军方案,拟由常德进驻澧州,却遭到常澧镇守使唐荣阳的抵制。贺龙率部继续向津市、澧州挺进,并迅速占领荣家河至彭山阵地,设指挥部于彭山思王祠。双方在临澧新安镇东南等处激战。贺龙派王育瑛团星夜绕道新州镇,直趋窑坡渡,从侧面乘虚袭入津市。待唐荣阳匆忙调主力向津市反扑时,贺龙又亲率主力,配合津市王育瑛团夹击,一举击败唐荣阳一个旅、两个团,另一团阵前倒戈投降。紧接着,贺龙又以彭山为据点,发起攻城战,于12月2日拿下澧州城。唐荣阳率部向石门、慈利败退,贺龙进入澧州。不到十天,即肃清唐荣阳所有残部。当时的湖南省长赵恒惕大为震惊,终以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而结束战争。这就是久传不息的贺龙率军一驻彭山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1927年11月,中共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州、汕头失败后,贺龙从香港乘船转道上海,主动请缨回湘西拉队伍。党中央对此表示同意,并决定由贺龙和卢冬生等七人组成湘西北特委和湘鄂边前委,由周逸群任书记,前往湘西组建军队,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。以贺龙为首的湘鄂边前委一行化装成商人,于次年2月抵达津市,筹款三千大洋,2月28日潜入彭山思王祠,召开有中共安乡、澧县、临澧、石门、公安县地下党负责人参加的湘西北特委和湘鄂边前委紧急会议,部署恢复组织,发展党员,举行暴动等工作,决定各地党组织同时“秘密开展文字宣传,造成赤色区域声势,打击敌人嚣张气焰”。此次会议精神史称湘西北特委和湘鄂边前委“思王祠会议精神”,对当时中共中央“发展革命武装,实行武装割据”的战略方针在湘西北推行,起到过重要作用。这也是贺龙第二次进驻彭山进行革命活动,由此思王祠成为湘西北一个重要革命据点的遗址。

 


0
彭山景区
关于我们 | 人才招聘|商务合作|联系我们|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:彭山景区 | 华诚集团 CopyRight ©2013- 2020 PengShan All Right Reserved.

技术支持:彭山农旅文创 | 备案号:湘ICP备14009297号-2 可参考操作指南 |

咨询电话:0736-3254777
餐饮预订:0736-3340333
客房预订:0736-3254777
投诉电话:0736-3325606
救援电话:0736-3325707